[ EV知道 行業(yè) ]6月26日,新能源補貼過渡期結束后的第一天,有些出乎意料的平靜,想象中新能源車群起漲價的情況似乎并沒有出現(xiàn),甚至還有兩家企業(yè)跳出來表態(tài)不漲價,大多企業(yè)都尚處在觀望狀態(tài)中按兵不動,仍有很多4S店在按照過渡期結束前的補貼標準進行銷售。
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:過渡期結束后,新補貼標準下新能源車會漲價多少?
2018-2019年續(xù)航與補貼金額要求(萬元) | 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續(xù)航(km) | 100≤R<150 | 150≤R<200 | 200≤R<250 | 250≤R<300 | 300≤R<490 | R≥400 |
2018年 | 0 |
1.5 | 2.4 | 3.4 | 4.5 |
5 |
2019年 | 0 | 0 | 0 | 1.8 | 1.8 | 2.5 |
EV知道 m.gqmn.com.cn |
2018-2019年電池能量密度與補貼金額的要求 | 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能量密度(Wh/kg) |
105≤w<120 | 120≤w<125 | 125≤w<140 | 140≤w<160 | w≥160 |
2018年 | 0.6 |
1 | 1 | 1.1 | 1.2 |
2019年 | 0 |
0 | 0.8 | 0.9 | 1 |
EV知道 m.gqmn.com.cn |
新政就續(xù)航里程一項指標的要求相對嚴苛,首先是起步補貼門檻提高到250公里,且高于400公里(包含400公里)的補貼相比2018年也大幅削減50%;就能量密度而言,補貼門檻提升至125Wh/kg;并且調整了補貼系數(shù)。
舉個例子,以一輛續(xù)航350km,能量密度150 Wh/kg的純電動汽車為例來計算,2018年補貼標準下可以拿到的補貼是4.5萬x1.1=4.95萬元,而在2019年卻僅能拿到1.8萬x0.9=1.62萬元的補貼。
中間幾萬塊的差值不會由車企全部承擔,所以此前新車上市時公布的“全國統(tǒng)一補貼后售價”想必會有所調整。至于如何調整,調整的力度,這就輪到車企們去衡量了。
過渡期結束后并未掀起很大波瀾,各車企目前是什么狀態(tài)?
在6月25日當天下午,威馬汽車就首先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了一則消息,表示威馬EX5的多款車型在過渡期結束后保持價格不變。其列舉的5款車型官方零售價為20.98萬-28.98萬元,6月25日前的綜合補貼后售價為15.98萬-23.98萬元,補貼正式退坡后,售價仍為15.98萬-23.98萬元,補貼幅度仍然保持在5萬元。
緊接著,小鵬汽車在今天上午同樣宣布稱過渡期結束后不漲價,同時還推了一波購車優(yōu)惠政策,活動截止至2019年7月31日。
與造車新勢力直接表態(tài)不漲價相比,傳統(tǒng)車企則顯得低調很多,直至現(xiàn)在也沒有一家出來表態(tài)。筆者電詢了比亞迪、奇瑞新能源的相關4S店,店員均表示尚未收到廠家的調價通知,目前仍以過渡期內的補貼標準在進行銷售。
自進入6月份以來,不少車企都希望借此拉動消費,不遺余力的推出大幅購車優(yōu)惠。吉利新能源就針對旗下幾何 A以及帝豪GSe兩款車型推出了購車優(yōu)惠活動,即購買幾何 A最高可享受2萬元優(yōu)惠,購買帝豪GSe最高可享受2.05萬元優(yōu)惠。
江淮新能源則對外發(fā)布了其全新的產(chǎn)品置換政策,車型涉及旗下所有產(chǎn)品,最大綜合優(yōu)惠高達1.5萬元(針對于北京用戶);比亞迪則針對旗下多款在售車型推出了購車優(yōu)惠,最高可享受5萬元優(yōu)惠,王朝車型全系全額補貼;廣汽新能源則表示Aion S車型在補貼退坡后不會立即漲價。
漲價在所難免
這樣看來,進入6月26日,一些車企目前尚未對旗下新能源車型進行漲價,過渡期內推出的相關優(yōu)惠活動仍在持續(xù)。不過,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情況不會持續(xù)太久,車企之間的關于“誰先漲價”的問題總歸有個開頭,只是時間的問題。
根據(jù)中汽協(xié)發(fā)布的5月份銷量情況來看,新能源車用車市場也不再火熱;新能源車同比增長14.4%,同比增速放緩,維持著增長趨勢。新能源車中,純電動車銷量為7.5萬輛,環(huán)比上漲16.7%,同比上漲15%;插電式混和動力車型的銷量為2.1萬輛,環(huán)比下降18.5%,同比上漲12.3%。
雖然新能源車相較于近年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(tài)的傳統(tǒng)汽車來說,依然保持著增長趨勢,但是這個趨勢卻開始趨于平緩,特別是隨著補貼退坡、動力電池安全問題等,人們對于購買電動汽車的熱情也有所下降。這種情況下,再對新能源車進行漲價,實在是不容樂觀。
盡管這樣,漲價也是在所難免,之前車企自掏腰包補上退坡缺口的情況很難再出現(xiàn)了,并且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(fā)展革新,成本控制,市場保有量的不斷增加,補貼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。自掏腰包補齊缺口對于一些傳統(tǒng)造車企業(yè)可能還有回旋余地,而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,僅靠融資得到的資金,在前期產(chǎn)品研發(fā)、建廠、造車資質、量產(chǎn)、渠道搭建等等都消耗的所剩無幾,所以造車新勢力也將面臨著不小的困難。
寫在最后
補貼退坡在當前狀態(tài)下于車企于用戶都是不愿意看到的,然而在優(yōu)勝劣汰的的自然法則下,依賴于補貼的企業(yè)若未及時跟上市場及政策的步伐,終將淡出歷史舞臺;而那些提供優(yōu)質產(chǎn)品、獲得消費者支持的企業(yè)將發(fā)展壯大。當前外資品牌重心逐漸向新能源偏移,特斯拉已在中國建廠,未來給予中國自主新能源品牌的壓力是巨大的,迎接補貼退坡的挑戰(zhàn)僅僅只是個開始。
發(fā)表我的評論
網(wǎng)友熱評
最新評論